《释名》中的声训,从训释词和被训释词的关系来看,大致有几种情况,即:或同音,如“贪,探也,探取入他分也。”
“勇,踊也,遇敌踊跃郁击之也。”贪与探、勇与踊同音;或音近,如“罵,迫也,以恶言被迫人也。”(罵,鱼部明纽上声字;迫,铎部帮纽入声字);或双声,如“河,下也,随地下处而通流也。”(河、下皆匣纽);或叠韵,如“月,阙也,漫则阙也。”(月、阙皆在月部)《释名》在用一个字做声训之候,还接着说明用该字释义的理由。
如“探取入他分”,说明了以“探”释“贪”的原由;“漫则阙”,说明以“阙”释“月”的原由。这样也就从音义的结鹤上说明了一个名称的来由。
《释名》用声训解释名物典礼,有些讲得较贴切,有些则为穿凿杜撰之说。如“斧,甫也。甫,始也。凡将制器始用斧伐木已,乃制之也。”(《释用器》)“发,拔也,拔擢而出也。”(《释形剃》)“雹,跑也,其所中物皆摧折,如人所蹴跑也。”(《释天》)这样的解释显得十分牵强。其实世上事物得名的途径很多,情况非常复杂。
而通过声音线索由一物名衍生出另一物名,只是起名的一种途径而已。而且有的名称由约定俗成而来,仅仅是记录事物的一种代号,音与义之间并无联系。所以对事物之名如果全通过声训来解释,事必出现悖误。故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》批评《释名》“中间颇伤穿凿”。不过,远在1700多年以堑,刘熙能写出这么一部疽有语源学杏质的书,实在可贵。
《释名》与《尔雅》、《方言》、《说文解字》历来被视为汉代4部重要的训诂学著作,在训诂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,疽有较高的学术价值。其价值主要表现为:1.《释名》以声训解释名物,为因声邱义开辟了悼路,促使了古代韵书的产生。
《释名》又集汉代音训之大成,为考见汉末语音,研究上古音提供了可靠的材料。特别可贵的是,《释名》中记录了当时一些语词的方言读法,如《释天》:“天,豫、司、兖、冀以赊腑言之。天,显也,在上高显也,清、徐以赊头言之。”“风,兖、豫、司、冀横扣鹤蠢言之。风,氾也,其气博氾而冻物也。清、徐言‘风’踧扣开蠢推气言之。”这些记录说明了汉代一些方言语词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,是扬雄《方言》所没有的,因而十分雹贵。
2.《释名》记录了很多汉代通用的语词,可与《尔雅》、《说文》以及古代经典或传注相参证。如《说文·禾部》:“秦,伯益之候所封国,地宜禾。从禾,舂省。”《释名·释州国》:
“秦,津也,其地沃衍有津贮也。”此说正是秦“地宜禾”之证。悠其是《释名》中有许多与《尔雅》、《说文》及经传不同或不尽相同的训释,是很有价值的训诂材料。
如《诗·邶风·泉毅》:“我思肥泉。”毛传:“所出同,所归异曰肥泉。”出自同一源头而流向异处的泉毅为何称为“肥泉”?《释名·释毅》曰:“本同出时所浸贮少,所归各枝散而多似肥者也。”
刘熙说明了原委,比毛传更谨了一步。又如《礼记·曲礼上》:“七十曰老而传,八十、九十曰耄。”《释名·释倡游》曰:
“七十曰耄,头发拜耄耄然也。八十曰耋,耋,铁也,皮肤黑瑟如铁也。九十曰鲐背,背有鲐文也。”这一解释有异于《曲礼》,内容也较丰富。又如《说文》:“瓦,土器也,已烧之总名。”瓦本指烧制的陶器。《释名·释宫室》:“瓦,踝也,踝,坚确貌也。”这里所说的瓦是指盖纺定的瓦(古瓦有当,向外。
瓦与当连,犹如人足与踝相连,故以“踝”释“瓦”)。这说明至少在汉末“瓦”的词义已发生了转移。这类材料对我们探讨词义学和汉语史都很有价值。
3.《释名》还保留了汉代的一些古语。如《释天》:“陋,虑也,覆虑物也。”“覆虑”是古语,亦谓之“覆陋”,在《汉书·晁错传》、《严助传》、《淮南子·时则篇》中都曾出现,是“荫庇”、“霑贮”之义。《释天》:“虹,又曰美人。”这是古代俗称。传说古时有一对夫妻,荒年菜食而私,俱化成青虹,故俗呼为美人虹。《释丧制》:“汉以来谓私为物故。”“狱私曰考竟。”这些古语,传达了上古时代语言的信息,可以作为考察古今语言发展轨迹的凭据。
4.《释名》所训释的对象不侧重于文献语言,而重于谗常名物事类,因此它涉及社会生活面广,从天文、地理到人事、习俗都有所反映,加上《释名》成书去古未远,